多個地區用電斷崖式下跌,背后是訂單量的下滑
除了錯峰降本用電外,近期多個地區用電量下滑,尤其是在工業領域。雅安2024年1-4月的全社會用電量同比下降2.2%,其中工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0.4%,同比下降4.8%;長治市2024年4月份全社會用電量17.7億千瓦時,同比下降2.5%;德陽市羅江區2024年一季度全社會用電量3.7億千瓦時,同比下降7.5%。其中工業用電量2.9億千瓦時,同比下降10.7%。
以上工業用電下滑的案例并不是個例,而是近期的大趨勢所在。據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今年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累計4657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1%。但分月份來說,卻似乎暗藏隱情。從年初的1-2月份同增11%、3月份同增7.4%、4月份同增7.0%、5月份同增7.2%,到6月份竟然環比下滑了1.4個百分點,進入6%以內。
具體從分產業用電來看,相較5月份,6月份的第一產業(農業)增速下滑最為明顯,從10.3%下滑到5.4%。從絕對量來看,第二產業(工業)下滑1.3%個百分點,仍然是主要原因。
工業用電量的下滑通常與生產活動的減少密切相關,背后則是下游訂單量的下降。業內人士表示,經濟大省用電量斷崖式下跌,主要是由于工廠開工不足,處于停業或半停業狀態。造成這種“躺平”的原因離不開市場行情差以及訂單減少。
產能利用率較低,背后是企業陷入“訂單荒”
而在涂料、化工等傳統制造業,訂單冷淡的困境同樣存在。不少化工企業表示,疫情幾年的封控確實讓人絕望,但是封控解除后,仍然冷淡的市場卻讓人抓狂。沒有生意訂單,也就用不了大量的工人,裁員降薪隨之加碼進行。工廠的這些機器每天一響,迎來的不是黃金萬兩,而是電費、煤氣費、工費雜費,只出不進的資金確實無法維持生計,因此不得不選擇暫時停業歇業度過“寒冬”。
據公開數據,2024年二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4.9%,其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為76.4%。化工細分領域的產能利用率更讓人心寒,丙二醇產能利用率在66.4%,液體環氧樹脂的整體產能利用率為47.83%,國內丙烯腈產能利用率為70.25%,純堿整體產能利用率在86.80%,三聚氰胺產能利用率為69.91%。停車檢修、結業放假、破產倒閉……一環扣一環的惡化仍在加速進行。
“價格戰”加劇,涂料產業鏈上下游焦頭爛額
在涂料化工行業中,產能利用率的普遍下降可能預示著行業整體面臨的挑戰,如產能過剩、市場飽和、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導致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企業為了維持市場份額而被迫降低價格,從而壓縮利潤空間,加劇“價格戰”,這也是讓眾多行業中人眼前一黑的現狀。
從幾十年前的粗獷發展,到如今的精細化發展,涂料化工廠的發展方向正在轉變,但是采用的手段卻沒有什么變化,仍舊是低價取勝,看重人情世故超過質量品牌。寧愿私下塞紅包鎖訂單,也不愿目光更加長遠地創新研發打造品牌和加強品質。在搶奪市場份額方面,用“價格戰”來拓展的大有人在。更為嚴峻的是,如今的“價格戰”玩家,已經不止是涂料企業,這股負面浪潮已然波及到上游原材料市場。
后疫情時代的消費降級,反推建筑、家居等關聯產業生意冷淡,工業領域的資金也在急劇壓縮,對于原材料的采購自然也是無盡壓縮。不少涂料、化工企業面臨訂單腰斬、資金鏈瀕臨斷裂的危機。即便是有些拿到訂單的企業,對于回款方式和時長也是戰戰兢兢,擔心工程做完了拿不回錢,還擔心工程沒干完對方就倒下了,整條產業鏈都處于草木皆兵的狀態中。
在下游冷淡、上游施壓的情況下,想漲價漲不起來,但降價就意味著虧損,有些企業甚至打擦邊球犧牲質量來保成本。劣幣驅逐良幣的作用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價格戰”的惡性競爭中博弈。成功了就是擠死對手,搶占市場,失敗了則是淡出江湖,身敗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