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3日,工信部新媒體賬號“工信微報”發布公告稱,針對5月23日以來部分車企率先發起大幅降價活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發布倡議呼吁,希望全行業同心協力,共同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而在10天前,比亞迪官方推出限時“一口價”或限時補貼的促銷活動,涉及王朝網、海洋網共計22款智駕版車型,最高補貼優惠可達5.3萬元。
“價格戰”第一槍不好打
讓我們將時光回溯至2024年2月19日,比亞迪以秦PLUS榮耀版7.98萬元的震撼起售價為沖鋒號角,喊出“電比油低”的響亮口號,一舉將插混車型的價格首次拉入7萬元區間。這一極具殺傷力的舉措,猶如一把精準的利刃,直直刺向合資燃油車的核心地帶,軒逸、朗逸等傳統家轎長期穩固的定價體系瞬間土崩瓦解。
面對比亞迪這一強勢出擊,五菱、長安、哪吒等十余家車企無奈之下只能倉促應戰,整個汽車行業頓時陷入一種“不降價即面臨淘汰出局”的恐慌氛圍之中。
這場聲勢浩大的降價風潮,無疑為比亞迪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豐厚回報。2024年,比亞迪累計銷量一舉突破427萬輛,與上一年相比,實現了高達41%的同比增長。更為令人矚目的是,憑借其在產業鏈垂直整合方面構建起的堅固護城河,比亞迪即便在降價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盈利,展現出碾壓同行的強大優勢。同期,其凈利潤達到402.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4%;總毛利潤更是高達1377億,同比增長23.7%,成績斐然。
然而,在這看似一片繁榮的背后,隱憂也逐漸浮現。倘若汽車行業中的所有參與者都如比亞迪這般實力強勁、底蘊深厚,那么這場“價格戰”或許不會對眾多車企的根基造成太大傷害。但對于那些初出茅廬、羽翼未豐的新勢力車企而言,這種“以價換量”的策略,無異于飲鴆止渴。在如此高強度、一輪又一輪的市場絞殺中,不少實力稍顯遜色的新勢力車企,如威馬、高合、哪吒汽車等,最終只能無奈黯然離場,市場份額也加速向頭部車企集中。
而處于這場激烈市場競爭風暴核心的比亞迪,日子其實也并非如外界所見的那樣輕松愜意。為了在如此激進的價格戰中站穩腳跟,同時維持可觀的利潤空間,比亞迪不可避免地將巨大的成本壓力層層傳導至產業鏈的上下游。對于供應商而言,這無疑是一場凜冽的寒冬。
據多方權威報道以及供應商的親身反饋,比亞迪對采購價提出了每年硬性下降10%至15%的嚴苛要求。這種近乎極致的壓榨手段,猶如一把無情的利刃,極大地壓縮了上游零配件企業的生存空間和利潤。一時間,市場甚至引發了諸多猜測與擔憂,人們紛紛猜測供應商或許會在一些“隱秘”的環節,比如材料等級的選擇上做出妥協,而這無疑為產品質量埋下了潛在的風險隱患。
這種負面影響如同漣漪一般,其傳導性在進入2025年后依然沒有消散。今年一季度,比亞迪的毛利率從2024年的19.44%提升至20.07%,看似成績亮眼。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供應商海偉電子,盡管擁有比亞迪這個第一大客戶作為重要支撐,但毛利率卻從2022年的44.9%一路下滑至最近一期的32.45%,處境愈發艱難。
經銷商暴雷藏隱憂
2025年4月,一則重磅消息在汽車市場激起千層浪——比亞迪在山東最大的經銷商集團濟南乾城控股旗下25家4S店陸續陷入關停風波,涉及濟南、濰坊、德州等多個城市。這一變故讓眾多車主猝不及防,他們發現此前預購的保養套餐、延保服務瞬間化為泡影,無法兌現;部分全款購車的消費者更是陷入困境,由于車輛合格證被抵押給銀行,導致車輛無法正常上牌,權益受到嚴重侵害。
5月28日,比亞迪迅速發布聲明,堅決否認關于經銷商政策調整導致乾城困境的指控。聲明中指出,乾城集團是由于“盲目極速擴張并加杠桿運營”,最終引發資金鏈斷裂的危機。同時,比亞迪強調公司已積極采取措施,協助部分門店由其他經銷商接管,以盡量減少對消費者的影響。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濟南乾城控股緊接著發布公告,將矛頭直接指向比亞迪。公告中稱:“近兩年,比亞迪經銷商政策的調整,給我司的現金流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此外,山東地區多個汽車經銷商行業暴雷事件頻發,當地銀行融資政策趨于保守,這使得我司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在多重不利因素的疊加影響下,我司門店運營資金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最終陷入如今的困境。
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矛盾至今沒有得到解決,車主權益未能妥善處理。而我們唯一知曉的是,作為全球首家全新形象旗艦店,當時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長江、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熊甜波等高管齊聚濟南乾盛店共同剪彩的盛大場景已經一去不復返,只留下一地雞毛。
而就在此時,比亞迪的“老對手”長城汽車也對外發言,董事長魏建軍在一檔行業訪談節目中,直言“車圈恒大”已經存在,只是還沒有暴雷罷了。字字不提比亞迪,字字都指向比亞迪。雖然這樣的發聲難免讓人感覺危言聳聽,但一旦真的有這樣一個“恒大二號”出現,相信帶給業界的震動將是十分巨大的。
工信部“不記名式”點名
終于,比亞迪這次逼得監管層面也忍不住出手了。6月3日,“工信微報”連發兩篇文章,先在《車企要敢于向“內卷式”競爭說不》中直言,針對5月23日以來部分車企率先發起大幅降價活動,希望全行業同心協力,共同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此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關于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中痛陳“價格戰”嚴重擾亂秩序,沖擊企業正常經營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更警告其會將整個產業拖入惡性循環。中汽協的核心論點進一步呼應了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安鐵成長期以來的憂慮。價格戰迫使企業過度聚焦短期銷量目標,侵蝕長期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的基礎。
更為嚴重的是,上游零部件的極致壓價極易造成供應商經營困難,被迫在質量上讓步;而下游經銷商網絡的動蕩甚至崩塌,則直接影響消費者能獲得的售后服務質量和可靠性。
“工信微報”又引用《工信部、中汽協發聲!汽車“價格戰”該踩剎車了》文章,再次點名“5月23日,某車企宣布旗下22款車型開啟限時降價,最高優惠幅度達到5.3萬元。隨后,多家車企跟進,引發行業恐慌。5月26日,港股、A股汽車股全線下跌,主要整車上市公司當日股價跌幅超5%。”比亞迪的身份已經昭然若揭,而其帶來的深遠影響,顯然已經傳導至資本市場。
來源:車道漫談